2024年福建省中考历史真题(解析版)

3.0 2025-09-24 999+ 99+ 444.18KB 14 页 1智慧点
侵权投诉
历史试题
一、选择题:本题共 28 小题,每小题 2分,共 56 分。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,只有一
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。
1. 下图为出土于各地的新石器时期文物,可用于佐证(
A. 中华早期文化分布较广 B. 游牧民族的狩猎场景
C. “龙的文化”已经定型 D. 半坡居民的耕作生活
【答案】A
【解析】
【详解】从题干可以,玉龙出土于辽河流域,蛋壳黑陶高柄杯出土于黄河流域,骨耜出土于长江流域,这
些早期文明成果都是来自不同的流域,这说明中华早期文化分布较广,A 项正确;题干出土的文物有些事
农业工具,手工业品等,未体现狩猎场景,排除 B 项;“龙的文化”已经定型这一说明不符合史实,而且
题干不仅仅只涉及“龙的文化”,排除 C 项;蛋壳黑陶高柄杯,说明半坡居民的手工业水平,不能说明其
耕作生活情况,排除 D 项。故选 A 项。
2. 子路问,“闻斯行诸”(听到就去做吗?)孔子说不行;冉有问同样的问题,孔子却说可以。有弟子对
此表示疑惑,孔子说,冉有行事畏缩,所以鼓励他大胆去做,子路比较鲁莽,所以让他注意克制。这体现
了孔子注重(
A. 学而不厌 B. 因材施教 C. 温故知新 D. 不耻下问
【答案】B
【解析】
【详解】从题干可知,孔子对同一问题,不同的人,他的回答是不一样的,从中可知,孔子注重因材施
教,B 项正确;学而不厌说明的是学习地 态度,在题干中未体现,排除 A 项;温故而新说明的是学习的方
法,在题干中未体现,排除 C 项;不耻下问原意是不把向学问、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,
形容谦虚、好学,孔子是他们的老师,体现不出这点,排除 D 项。故选 B 项。
3. 晋文公曾与诸侯会盟于河阳,并召周天子来参加。这反映的是
A. 国都变迁 B. 分封制走向瓦解 C. 百家争鸣 D. 大一统巩固
【答案】B
【解析】
【详解】根据“晋文公曾与诸侯会盟于河阳,并召周天子来参加”所学可知,周王室地位下,各
地诸侯势力崛起。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,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,西周的分封制走向瓦
解,B 项正确;题干强调的是分封制的瓦解,并未说明国都变迁问题,排除 A 项;百家争鸣成为中国古代
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,排除 C 项;当时于诸侯争未形成大一统的局面,排除 D 项。故选 B
项。
4. 琵琶源西亚,现代维吾尔语称琵琶为“”(barbit),与古波琵琶称呼巴波
”(barbot相似。这一现象应缘于(
A. 丝绸之B. 北魏孝帝改革
C. 河的开通 D. 郑和西洋
【答案】A
【解析】
【详解】根据“现代维吾尔语称琵琶‘巴特’barbit),与古波琵琶称呼‘巴波
特’barbot相似所学可知,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来的大动脉,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与地
贸易与文化流,到了大的促进作用,A 项正确;北魏孝帝改革促进了民族的交融,排除 B
项;隋朝河的开通促进南北方经政治、文化的流,排除 C 项;郑和西洋促进了中国与
各国的来,排除 D 项。故选 A 项。
5. 表可知,《齐民要术》
时期 农书 内要来
东汉 《四民月令》 日常农事活
北魏 《齐民要术》 收集整理的百余种古书
朝 《政全书》 量引《齐民要术》
A.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B. 强调因地制
C. 开创书撰写D. 注重工具
【答案】A
【解析】
【详解】通过格和结合所学可知,《齐民要术》北朝贾思勰收集整理余种古书而成,这里面包括
四民月令》里面相关内容,这说明《齐民要术》起承上作用;明朝《政全书》量引《齐民要
术》容,其下的作用,A 项正确;贾思勰强调农业生遵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
,不农时,在题干中未体现,排除 B 项;东汉时期已经有农了,《齐民要术》开创书撰写
河不符合史实,排除 C 项;题干强调的是《齐民要术》的作用,并未说明工具新的容,排除 D 项。
故选 A 项。
6. 下图为同学收集诗词。其研究是(
A. 外关系 演B. 政区划的变迁
C. 节日魅力 D. 绘画技巧的成
【答案】C
【解析】
【详解】题干中的“正月十五日夜应制”涉及到的节日元宵节,题干中“水调歌头·月几
有”涉及到的节日是中秋节,题干中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”涉及到的节日是重阳,C 项正
确;题干涉及到的容是节日,并未说明对外关系、行政区划以及绘画技巧容,排除 ABD 项。故
选 C 项。
7. 北宋时,主食稻米方以面食南宋时,方的面食店日益增加。变化生的
是(
A. 温度差异 B. 壤条件 C. 生活水平 D.
【答案】D
【解析】
【详解】根据北宋时,主食稻米方以面食南宋时,方的面食店日益增
加”合所学可知,方人量南迁,将北方的生活饮食惯也带到了方,对方的会生活生了
深远影响,D 项正确;题干强调的是饮食面内容,与温度差异关联性不大,排除 A 项;土壤条件是农
作物种植要因但饮食问题与其影响不大,排除 B 项;题干说明的是饮食的变化,不能直接推出生
活水平情况,排除 C 项。故选 D 项。
8. 书记载,“契丹儿初读书俗语颠倒其文而习”,如“鸟宿池边树僧敲月”,契丹
童便念成“里和尚门,水底里树上鸦坐”。这反映出当时的(
A. 重文轻武 B. 和战 C. 政权更迭 D. 民族交融
【答案】D
【解析】
【详解】根据题干“契丹儿初读书俗语颠倒其文而习所学知可知,题干反映了契丹
学习族文化,体现了民族交融D项正确;重文轻武宋朝政策,有政权和社会的定,
少数民族学习族文化无关,排除 A项;和战签订《澶渊之使宋和之间保了长时
局面少数民族学习族文化无关,排除 B项;材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学习族文化,不能体现
政权更迭,排除 C项。故选 D项。
9. 《元·官志》记载由宣院掌管西藏军民事件开启了中西使
,下列机构在地管辖上也起似影响的是(
A. 吏部 B. C. 澎湖巡检司 D. 枢密院
【答案】C
【解析】
【详解】根据所学知可知,在东南元朝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琉球(今台
湾),这是历史府首台湾式建立的行机构,与题干中对西管辖似影响,C
项正确;吏部,是古代主管官员官署,排除 A 项;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,监视地方官吏及其子
弟,排除 B 项;设枢密院与“中”分掌军二府”,排除 D 项。故选 C 项。
10. 户部设置太仓库,“专备三军饷”,与。明神宗时,用、婚丧
数取太仓银入”。这导致
A 断飞涨 B. 清军
C. 官员职范围缩小 D. 国家体制被破坏

标签: #历史

摘要:

历史试题一、选择题:本题共28小题,每小题2分,共56分。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,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。1.下图为出土于各地的新石器时期文物,可用于佐证()A.中华早期文化分布较广B.游牧民族的狩猎场景C.“龙的文化”已经定型D.半坡居民的耕作生活【答案】A【解析】【详解】从题干可以,玉龙出土于辽河流域,蛋壳黑陶高柄杯出土于黄河流域,骨耜出土于长江流域,这些早期文明成果都是来自不同的流域,这说明中华早期文化分布较广,A项正确;题干出土的文物有些事农业工具,手工业品等,未体现狩猎场景,排除B项;“龙的文化”已经定型这一说明不符合史实,而且题干不仅仅只涉及“龙的文化”,排除C项;蛋壳黑陶高柄...

展开>> 收起<<
2024年福建省中考历史真题(解析版).docx

共14页,预览5页

还剩页未读, 继续阅读

分类:教育专区 价格:1智慧点 属性:14 页 大小:444.18KB 格式:DOCX 时间:2025-09-24

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

  • 多端同步记录
  • 高速下载文档
  • 免费文档工具
  • 分享文档赚钱
  • 每日登录抽奖
  • 优质衍生服务
/ 14
客服
关注